2022年5月22日下午,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碧立格”系列读书报告会博士研究生第39期如期通过腾讯会议开展。本次报告会中,民族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娜和白娜仁分别围绕民族音乐文化和非遗保护的主题做了认真详细的汇报,线上大约有三十多名人员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李娜同学分享了杨民康老师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二期的论文《审美、文化、美术:音乐认知和体验的三重境界——兼论文化多样性教育语境中的作曲与表演人才培养》。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分享人对论文做了充分多方位的解读,尤其是文中主要观点,即能够“听辨四方音声,接纳古今雅俗”,实现审美体验与文化体验两者自如的转换、互动,穿行于东西方;塑造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双重音乐能力,表演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建立关乎人类文化情怀和道义的责任感,成为优秀的世界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而不仅仅是良好的工匠型表演艺术家为目标。基于观点,倡导实际教学工作中通过民族音乐思维,观点、方法,确立起多样性音乐文化观;增加民族音乐学课程作为作曲专业和民乐表演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走出课堂,尽可能多地参与外部社会的文化活动、田野考察及表演实践。最后,从音乐师范类本科生的多元音乐文化观的建立和通过新时代网络媒体讲好中国音乐故事等两个方面做了个人理解和展望。
白娜仁同学分享了宋俊华老师发表在《文化遗产》2021年第6期的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范式建构》。首先,问题的提出中回顾了非遗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发展,再对“范式”和“反常”做出概念阐释。范式是科学家共同体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反常是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打破或超越范式的现象,建立非遗学正是传统学科范式“反常”的要求。面对文化平等与人类和平难题、代际公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难题、非遗共享与传承发展的难题、非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难题等现实难题,文中提出了事实范式、实践范式、批评范式、阐释范式等类型和借鉴式建构、引导式建构、保障式建构。最后,依照论文结论,指出建构非遗学科范式,推动非遗学科独立,是解决传统学科范式“反常”问题的必然选择;再从范式和交叉学科的关系、实际操作中自上而下和保护理念中自下而上的关系提出疑惑。分享人在论文解析过程中,融入了近期相关会议的内容、主旨和发言,更加全面地做出了解读和思考。
本次读书报告会的分享论文均来自核心期刊近期内容,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指向,但是相信论文中问题意识、写作逻辑、研究方法、学科前沿问题等对参会的博士生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有助于避免线性思维的死胡同,从而建构灵活的横向思维。同学们能够在相互学习和启发中拓宽视野,增强学术思考能力。